中华诗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陈桥兵变,陈桥兵变事件的背景及影响,陈桥兵变是谁发动的

  陈桥兵变事件简介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背景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陈桥兵变经过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陈桥兵变传说

  民间相传,在陈桥驿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元帅帐内,赵匡胤正一个人喝着酒,喝着喝着,他突然起身向掌书记赵普的营帐走去。

  来到赵普营帐,他随意看了一眼帐内,问道:“赵大人,歇息的可好?”

  “多谢将军关心。”赵普暗暗揣测着这位顶头上司深夜造访的含意。

  赵匡胤谦虚地说道:“我有一件事想请教大人。”

  “将军请说,普一定知无不言。”赵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汉高祖刘邦本是一市井无赖,为什么却得了西汉两百年天下?”

  “将军,刘邦本人并无特别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刘邦的成功是他驾驭人才的成功。”

  赵匡胤诧异道:“哦?你说刘邦手下有什么人才?我读书不多。”

  赵普道:“文有萧何,曹参,张良;武有韩信,樊哙。”

  赵匡胤道:“萧何这名字倒挺熟悉的。”

  赵普道:“萧何乃刘邦手下第一大谋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就得不到天下,”

  赵匡胤看着赵普,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嘴里连连说着“ 不错”,最后留下了一句“赵大人倒挺像萧何的”就走了。只剩赵普还在苦苦思索这句话。

  赵匡胤又接着来到了其弟赵匡义的营帐内。

  赵匡义道:“不知兄长驾到,可有何事?”

  赵匡胤一脸无奈,叹道:“近来东京城内谣言四起,说点检将做天子,这是满门抄斩之罪啊!为兄担心要连累弟弟了。”

  赵匡义气愤地说道:“这一定是有人陷害,咱们行得正,没什么可怕的!”

  赵匡胤又叹了一声:“唉,当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们听信谗言,赵家就要多灾了。”

  赵匡义看着兄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匡胤看在眼里,他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难道还有比杀头更大的罪吗?”

  赵匡义紧握双拳,大声说道:“干脆反了吧!咱们在前方拼命,他们在朝中享福,不仅不发兵饷,还要疑来疑去。况且点检做天子也许是天意呢,我们不能逆天而行。”

  赵匡胤变了脸色,一把握住宝剑怒道:“住嘴!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想我们赵家世受皇恩,万万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杀了你这个忤逆的子孙!”

  赵匡义急忙上前按住剑柄,说道:“兄长,现在情况紧急,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况且咱们无辜受死,赵家就会绝后,你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吗?”

  赵匡胤听了此话,好像呆了一样,他突然面向北方跪了下来,道:“先皇在上,臣赵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朝中大臣却不容我,我该怎么办啊?”

  赵匡义扶起他兄长,说道:“兄长放心,只要你点头答应了,余下的事就交给我去办,不会叫你为难的。各位将军都对你忠心耿耿。”

  赵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营帐,回到自己帐里大喝好酒而睡。

  当夜,军中起了一阵骚动,人人都在议论,军粮断绝,朝政被韩通把持拒不发饷。因主帅赵匡胤烂醉如泥赵普提议各位将军一起召开紧急会议。

  第二天,当赵匡胤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忽被一阵“万岁”声惊醒,大将高怀德捧着黄袍,不由分说就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三军高呼万岁,响彻云霄。赵匡胤推辞再三,众人以死相胁,最后赵匡胤依刘邦故事约法三章,大军向东京进军。城内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已恭候多时,此二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接下来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的,赵匡胤逼使周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史观

  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及赵匡胤母亲之言:“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等史料来看,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早有预谋的军事政变。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戏码重演。

  陈桥兵变影响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大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腿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李筠和李重进当时是后周境内两个力量较强的藩镇,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虽然,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辖区外,北边有劲敌辽朝和在辽朝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这一客观形势,不能不使赵匡胤深深感觉到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当政局稳定之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如何把周世宗统一中国的斗争继续进行下去。起初,他曾经想把北汉作为首要目标,但文武官员却不赞成先攻北汉,认为这样做有害无利,后来赵匡胤就放弃了先攻北汉的打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走访赵普共商国策。赵普听了宋太祖试探他的话“欲收太原”之后,沉吟良久然后说,先打太原有害无利,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诸国之后再攻打北汉,到那时“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访赵普的初衷,使他大为高兴。一个先消灭南方各个割据势力,后消灭北汉的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也就是后人归纳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北宋的统一战争基本是按照这个方略进行的,对辽和北汉,在削平南方割据势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势,只在边境适当显示武力,并对来犯之敌适当反击。同时与契丹互派使臣发展关系,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时安定。对南方各国则密切注视它们的政治动向,寻找时机,准备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其幼子周保权嗣位。盘据衡州(今湖南衡阳)的张文表不服,发兵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企图取而代之。周保权为此一面派杨师璠率军抵挡,一面派人向宋求援,这就给北宋出兵消灭这个割据势力制造了一个好机会。宋太祖抓住战机,立即以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李处耘为都监,调兵以讨张文表为名从襄阳(今湖北襄阳)出兵湖南。当时北宋军队挺进湖南,要经过荆南节度使割据的地方,这时荆南节度使已由高保融之子高继冲嗣位,北宋早已清楚探明,高继冲只有军队3万人,且内困于暴政,外迫于诸强,其势日不暇给。于是赵匡胤制定了以援周保权讨伐张文表为名,“假道”荆南,一举削平荆南和湖南两个割据势力的方针。乾德元年(963年),宋军兵临江陵府,要求假道过境,荆南主高继冲束手无策,被迫出迎宋军,荆南亡。接着宋军继续向湖南进发,击败抵御的守军,擒湖南主周保权,平定了湖南。

  乾德二年十月,宋太祖以后蜀主孟昶暗中与北汉勾结,企图夹击宋朝为借口,命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率兵6万分两路向后蜀进军。一路由王全斌、崔彦进率领自剑门(今四川剑阁北)入蜀,一路由刘光义、曹彬率领从归州(今湖北秭归)出发溯江而上,直入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由于孟昶荒淫腐朽,不修军政,蜀军士气低落,抵挡不住宋军的凌厉攻势。宋军二路兵马连败后蜀军的反抗,迅速进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孟昶投降,后蜀亡。

  继后蜀被消灭的割据政权是南汉。开宝三年(970年)十一月,宋太祖命潘美为桂州道行营都部署,大举攻南汉。南汉主刘鋹负隅顽抗,但由于南汉许多将领在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中,被刘鋹残杀,掌握兵权的是几个宦官,军事设施皆毁坏失修,因而无法阻挡宋军的进攻,只好向宋军投降,南汉亡。

  灭亡南汉,北宋就加紧备战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中比较强大的南唐。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认为出兵南唐的准备工作已经就序,为制造进攻南唐的借口,要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到开封朝拜,李煜惧怕被宋扣留未成行。因此宋太祖就于这一年九月派曹彬率10万大军进攻南唐,战舰沿江而下,歼灭南唐军主力,包围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开宝八年十一月李煜在被围困了近一年后才被迫出降,南唐亡。

  在削平南方诸国其间,宋太祖曾两次发兵进攻北汉,均未获克捷。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太宗继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业,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钱俶和割据福建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降,两浙、福建亦归入宋的版图。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初,宋太宗亲率大军北征,他采用了围城打援的战法,派潘美等率军四面合围太原,并击败了辽朝的援兵,北汉主刘继元被迫投降。至此,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了。北宋的统一,为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15-06-08 00:00:00

热点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