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汉高祖刘邦的10次改过,知错能改终成一代帝皇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在他开始率领农民起义军造反的时候,反秦的力量很多,有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有六国贵族重新聚合起来的队伍,有“力拔出兮气盖世”的项羽大部队,而刘邦只是一支出自江苏沛县的小小的农民起义军。大家喊出的口号,即政治纲领也都是共同的,“天下苦秦久矣”,而且对于建立一个什么国家,似乎也是一致的,即“天下共其利”。但为什么只有刘邦能一路西去,夺城略地,先入咸阳,灭了秦朝?为什么他在5年的楚汉战中虽遭挫折,而不言败,越战越强,越战越大,最终灭了项羽,建立汉朝?在建国后,又为什么他能粉碎一次次叛乱,使政权得到巩固,而最终平稳交班?所有这一切都与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失、错误是分不开的。据《史记》记载:

  灭秦期间的沛公

  1、从“倨见长者”到“摄衣谢之,延上坐”

  沛公刘邦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非常重视人才,秦二世三年有一位儒生郦食其来投奔他。但是出于农民起义者的本能,刘邦很看不起儒生。郦食其由骑士的引荐,见到了刘邦,此时的刘邦“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长揖不拜,说:“足下是要助秦攻诸侯,还是率诸侯而破秦?”一句话把刘邦激怒了,刘邦骂道:“竖儒!天下苦秦久矣,所以诸侯相约而攻秦,你为何说我助秦而攻诸侯?”郦食其说:“既然聚合大家诛无道的暴秦,你不宜如此以傲慢的态度见长者。”(倨见长者)这句话的份量刘邦立马体会到了,随即停止洗脚,整顿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坐。

  郦食其是来向他讲夺取秦朝天下的重要谋略的,“足下纠合散乱之兵,不满两万,靠这样少的兵力谋夺强秦,等于以羊投入虎口。陈留这个地方,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地,今其城又多积累,”可以先行占领。(《汉高祖本纪》《郦生陆贾列传》)

  事实证明,郦生的谋略使得起义军站稳了脚跟,取得到了初步的胜利。

  在灭秦后的汉三年,郦食其进一步向刘邦提出打败项羽的谋略“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拒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之所归矣。”后来刘邦就是按这个谋略去做的。郦食其还说:“今赵、燕已定,唯齐未下。”是他冒死至齐,说服齐王七十余城归汉,只是由于韩信心怀鬼胎,复攻齐城,导致郦食其被齐王活活烹死,成为为国捐躯的烈士。

  假如当初刘邦不改“倨见长者”的傲慢态度,郦食其怎么会为其出谋划策并为国捐躯?只要对灭秦有利,只要对建立汉朝有利,就要吸取来多方面的意见,哪怕这个人是自已看不惯的,心理上不愿接受的。这一点刘邦做到了。刘邦后来还重用了好几位儒生。

  2、进入秦宫,从享受腐败到“还军霸上”

  秦二世三年,沛公刘邦一路西行,夺城略地,终于先于项羽入咸阳,秦王子婴,降枳道旁。秦朝灭亡。这一年也就是汉元年。当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他从未看过如此花花世界,意欲即在此居住下来,享受腐败。樊哙苦谏,要求沛公出宫,沛公不听。张良说:“因为秦的无道,所以沛公得以灭秦,到达此处宫室。为天下消灭残暴的君主,自己宜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今始入秦,就安于享乐,这就叫做‘助桀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陛下听樊哙说的话。”刘邦幡然醒悟,改正错误,离开秦宫,还军霸上。于是,接下去就有了“鸿门宴”的故事。(《汉高祖本纪》《留侯世家》)

  如果,刘邦不听劝告,贪图享受,在秦宫里不走,等待他的是什么,不言而喻。项羽虽没有先入咸阳,但他有几十万大军,而且此人又非常凶猛残暴,可以把刘邦打得片甲不留,死无葬身之地,又哪里有后来的汉朝呢?

  这是一着险棋,刘邦在别人搀扶之下走对了。我们看到,这个人在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改正自己错误的心底世界,是能识大局,顾大体的。目光还是远大的。当时,并没有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哪一个人起来造反不是为了过上享乐腐化的生活?但是他克制了自己,实在难能可贵。

  刘邦可以先富,但没有先富,而是与大家共走创业之路。他真正过上皇帝生活是什么时候?到汉七年十月,长乐宫建成,汉举行盛大庆典,刘邦说了一句“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而这一年距他去世只有4年多时间。


  楚汉战争期间的汉王

  3、从“趣刻印”到“趣销印”

  郦食其也曾为刘邦出过坏主意。汉三年,项羽围荥阳,汉王刘邦甚恐,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郦食其说:“秦失德去义,侵伐诸侯社稷,六国被灭之后,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向他们授印,其君臣百姓必定都拥戴陛下之德,顺从陛下,”从而使楚收敛自己的嚣张气焰,从而朝拜汉王(敛衽而朝)。刘邦即“趣刻印”,并打算由郦食其去分别授印。

  郦食其未行,张良知道此事,立即加以制止。张良给刘邦分析了8条不能授印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争天下?况且,楚是六国中唯一强大的,六国复立者都会跟从他,怎么能让他们臣服陛下呢?如果用授印之谋,陛下事去矣!”刘邦听后,恍然大悟,令“趣销印”。(《留侯世家》)

  这件事,从本质上说明刘邦是不同意恢复六国政局的,而要与传统的分封制决裂,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刘邦是不得已而为之。最终到汉武帝时,去除封国,全国实行郡县制。

  4、从率军东进到“引兵南走”

  汉三年,项羽围荥阳,纪信诈为汉王,使刘邦得以出荥阳入关。刘邦欲再次率兵东进,这时,有一个叫袁生的,对汉王说:“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年,汉常被困守,愿君王向南出武关,项羽必定引兵南追。这时你深壁,不出击,荥阳、成皋一带的汉军便能得到休整。与此同时,令韩信等在河北赵地扩充兵力,并联系上燕、齐,对项羽形成威胁。然后,君王再回荥阳,未晚。如此,则楚防备者多,兵力分散,汉得到休整,再与之战,破楚必矣。”这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分散敌人兵力,迂回包抄敌人的战略。刘邦立即改率兵东进为“引兵南走”。结果,项羽疲于奔命,处处被动挨打。(《汉高祖本纪》)

  打仗靠谋略,刘邦自幼种田,没有学过军事,但是他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荥阳这个地方固然重要,但死守硬拼,最终只能永远失去这个地方。视野开阔,放眼全国这一整盘棋,以退为进,调动各方面力量,分散敌人兵力,就能打赢这一场战争。

  刘邦在本来力量相差悬殊的楚汉战争中,能以弱胜强,最终取胜,与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调整战略分不开的。

  5从“汉王欲攻之”到“立信为齐王”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军,战功赫赫,不仅俘虏了魏王豹,而且用奇计灭赵二十万大军,斩陈余,虏赵王歇。燕望风披靡。韩信又不顾汉臣郦食其已说降齐七十余城的事实,用战争、水淹等方法夺齐五十多城,致使郦食其被齐王活活烹死。而此时,汉王刘邦作战多不利,再次困于荥阳。韩信势不可挡,大有功高盖主之意。

  汉四年,韩信使人对刘邦说:“齐地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受到楚的压力,不封一个假王镇守这个地方,就不能稳定这里的形势。本人愿为假王。”汉王正困于荥阳,听到这话,不由得大怒:“吾困于此,早晚盼望你来帮助我突围,现在你却要自立为王!”汉王看透了韩信的野心,恨不得立即举兵剪灭其人。《汉高祖本纪》中用了这样一句“汉王欲攻之”。这时,张良、陈平用脚踢汉王的脚后跟,张良附着汉王的耳边,小声说:“汉作战不利,你怎么能禁止韩信为王呢?不如顺势而立他为王,友好地对待他,不然,生变。”汉王醒悟,再次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说立个真王,为何要立个假的?”于是派遣张良前往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汉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

  刘邦第二段话是对第一段话的更正,张良的耳语起了作用。我们看,这个人对自己错误的改正,往往来得非常的自然与巧妙。这是否也是一种天赋呢?

  其实,刘邦对韩信看得清清楚楚,仅从韩信不顾郦食其已说降齐七十余城而偏要去攻城夺地这件事上,就已看出韩信的野心。但如果不答应韩信的要求,韩信叛汉归楚,或是自立门户,后果不堪设想。雄才大略往往需要后退一步,乃至几步。在垓下之围后,刘邦立即“袭夺齐王军”,而立韩信为“楚王”。兵、将分离,“将”就没有多大的作用了。

  6、变“西归”为“东追”,垓下之围灭项羽

  楚汉战争整整四年,仍相持未决,士兵、百姓苦于战事,都巴望立即结束战争。汉王刘邦与项羽两支大军在广武相遇。项羽要与刘邦独身挑战,刘邦则数落项羽的一件件罪状,项羽大怒,伏弩射中刘邦。后刘邦病愈,军广武,得到了关中补充来的充足兵源。此时,彭越率兵居梁地,往来扰乱楚兵,绝其粮道。田横也搔扰楚军。韩信又从齐地进击楚军。项羽始觉恐惧,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鸿沟西为汉,东为楚。项王归刘邦的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

  刘邦引兵西归,项羽引兵东归。如果,就按照双方的约定行事,中国就变成两个国家,一为汉,一为楚。但是,张良、陈平临时改变战略,他们对刘邦说:“楚兵罢归,粮草已尽,这是上天赐予的灭楚的最好的机会,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天放他们回去,就是养虎为患啊!”刘邦没有犹豫,听从了这一重大决策的临时改动。因此,就有了垓下之围。“力拔山兮气盖世”、杀人无数、不可一世的项羽在重兵千重的围困之下,无法突围,最终自杀乌江。刘邦从而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项羽本纪》《汉高祖本纪》)

  这一军事谋略上的灵感可为历代的经典教材。有人从这一点上攻击刘邦“不守信约”,但为了完成建立统一国家的大业,是可以采取各种手段的,项羽不是杀人如麻吗?这也许正是刘邦的“大礼不辞小让”的真实含义。


  建国及以后的汉高祖

  7、都城从洛阳迁到关中长安

  汉五年,正月,汉高祖即位汜水之南。《汉高祖本纪》上没有交待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但接下去写明了汉朝的好多活动都是在洛阳进行的。

  “高祖欲长都洛阳”,有一个叫娄敬的人向刘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陛下都洛阳是要与周室比隆哉?”刘邦毫不掩饰地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刘敬叔孙通列传》)

  都城立于何地是一个国家的大事,要从多方的考虑,首先是地理条件是否优越,如果无险可守,易于被敌人侵略,肯定不行,如果地处贫困,没有食物的供给,也不行,而关中长安正符合这些地理要件。秦朝能够统一六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地理条件的优越,地处关中,粮草充足,出关可以雄视天下,入关可以挡住百万兵马。其次,群众基础是否好。刘邦先入关中,早就实行约法三章,人们多有拥护。再次,城市的建设规模。项羽进入咸阳后,一把大火把秦朝宫殿烧了数月,但整个城市的布局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高帝又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山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洛邑。

  高帝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高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刘邦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8、白登之围,从槭系刘敬到封“关内侯”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至晋阳,闻韩王与匈奴联手欲共击汉。高帝使人出使匈奴。匈奴将其壮士、肥牛马隐藏起来,只见老弱及羸畜。多批使者回来,都说匈奴可击。高帝又使刘敬往匈奴,刘敬回来,向皇帝秉报:“今臣往,只见老弱病残,此必欲见其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此时,汉兵已过了句注,二十余万大军已经出发。高帝大怒,骂刘敬:“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刘敬是齐人)立即槭系刘敬,押往广武。高帝大军到达平城,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匈奴的精兵分东西南北四个方阵,东方尽青马,西方尽白马,南方尽騂马,北方尽乌马,队形十分严整,哪里是什么老弱病残?整整七天,汉兵内外不得相救。后,高帝使人厚赠阏氏,再加上冒顿对韩王信的怀疑,才解白登之围。

  高帝至广武,立即释放刘敬,说:“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封刘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信侯。(《刘敬叔孙通列传》《匈奴列传》)

  白登之围是刘邦一生中遇到的最危险的一次战役,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而且发生在建国以后。刘邦的地位已经十分显赫,不再是沛公或是汉王,而是皇帝,但是他仍然如同立国前一样,知过就改。

  9、向萧何赔礼,“我不过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皇帝当政最担心的是别人谋夺国家的权力。事实也是如此,汉五年,燕王藏荼反;汉六年,楚王信反;汉七年,韩王信反;汉十年陈豨反;汉十一年黔布反。汉高祖疲于平叛,满脑子的敌情观念,连他最信任的萧相国也不信任了。怎样才使高帝信任自己呢?

  汉高祖刘邦在平叛了黔布的叛乱后,回到长安,有民遮道上书,说萧相国“用低价强买民田宅数千万。”高祖进宫后,萧何为民请命:“长安地狭,上林苑中多空地,被抛弃,愿令民种此田,让百姓多打些粮食。”高祖大怒,气不打一处来:“相国多受商人的财物,强买田宅数千万,现在竟然还要为民请命,要我的上林苑。”于是下相国于廷尉,械系之。这实际上萧何的一条计策,自污,以使高祖相信萧何并无政治上的野心。

  在有关大臣说明了这些经济层面上的真相以后,不久,高祖就“使使节赦出相国。”相国年已老,素恭谨,赤着脚上朝。高帝说:“相国,你不要这样!相国为民请上林苑,我不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主之类,而相国是贤相。吾故意系相国,是要使老百姓知道我的过失。”(《萧相国世家》)

  一个开国皇帝能说出这样的话,自比夏桀、商纣,而称丞相为贤相,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皇帝这样说过!他是在改错,也是在自责,更是为了汉朝的兴旺发达。由此,萧何作为一代贤相的佳名传了几千年。

  10、终未废太子,孝惠帝平稳接班

  汉高祖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并生子如意,立为赵王。由于爱屋及乌,高祖几度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如意。这不仅遭到吕后的反对,也遭到与他一道拼死打江山的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汉十二年,太子太傅叔孙通对高祖说:“以前晋献公因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了有数十年,被天下人所耻笑。秦朝因不早立扶苏为太子,后赵高得以诈立胡亥,以至于灭国,这是陛下亲眼所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吕后与陛下吃尽千辛万苦,得以建立汉朝,怎么可以忘记征战之难?陛下如果一定要废嫡立少,臣愿先行伏法,以颈血污地。”高帝说:“公罢矣,吾本戏言。”叔孙通继续说:“太子乃天下之本,本一摇,天下撼动,怎么能以天下为戏言?”高祖说:“吾听公言。”(《刘敬叔孙通列传》)

  尽管大臣力阻废太子,实际上高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意愿。吕后请张良用计,后请来商山四皓辅助太子,这四人皆为当年刘邦欲请而不愿来的身怀绝技的隐士。这一天,四人同时出现,高祖大为惊讶,只得说:“烦公幸卒调护太子。”高祖刘邦没有再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他深知,这对戚夫人,对如意意味着什么?

  在左右退下后,他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戚夫人泪下,高祖说:“汝为我楚舞,吾为汝楚歌。”戚夫人蹁蹁起舞,高祖悲伤地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矰,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此时的戚夫人已经泪流满面,而高祖也泣不成声,“上起去,罢酒。”这哪里是皇帝与妃子歌舞,倒像是一对情侣、一对知音的绝唱。(《留侯世家》)

  一个被人们称为“一言九鼎”、“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现在竟是如此的脆弱和无能,而情感竟如此的丰富!

  历史上对刘邦的评价多有贬词,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但笔者综合《史记》,从《本纪》到《世家》,再到《列传》相关篇目分析,刘邦最大的长处是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过错,今天读来仍然可歌可泣。而这一点正是领导者们最大的短处。

2015-06-08 00:00:00

热点推荐

相关阅读